“阿姨,这是我的解忧卡,有事随时拨这个电话。”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文萃社区中房锦里小区的健身小广场上,社区工作者丁雅辉一边向居民发放睦邻解忧卡,一边笑着叮嘱老人。这张巴掌大的卡片上,不仅印着她的姓名、联系方式,还整合了社区、物业、派出所等服务热线,如同居民身边的“民情直通车”,让诉求化解跑出“加速度”。
自2020年成立后,板桥乡文萃社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三个清单”,精准把握老人、儿童较多的现状实际,引入“融活・萃服务”理念,实现“老有所依、幼有所育、邻有所盼”,形成自助互助共助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今年,作为利通区打造6个“三个服务”清单体系建设县级蹲点示范社区之一,板桥乡文萃社区的治理工作更是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邻居垃圾清理不及时,楼道经常有异味,可是碍于情面,不好直说……”解忧管家、老党员吴建林从楼栋信箱获取居民的信件后,当天便联系物业巡查,经过清扫处理,很快楼道异味消失。“解决了问题,又没有伤和气,解忧信箱真是贴心又方便。”居民由衷点赞这种不记名、零压力的方式,让居民从敢说话到愿说话。
目前在文萃社区,像吴建林这样的解忧管家共有126名。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文萃社区积极创新“TA力量”动员机制,组织热心党员、离退休居民、社区工作者等成立了“解忧管家团”。解忧管家们穿梭于社区30个微网格之间,依托128个楼栋微信群和61个实体解忧信箱,搭建民意“高速路”,通过“居民点单—管家接单—社区督办”模式,推动民生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文萃社区汇聚多方力量。按照党建引领搭台,社区主导规划、居民需求牵引、企业资源联营的思路,社区党支部联合中房物业吴忠分公司党支部,深化“塞上红管家·文锦共邻”社企联建红色物业服务模式,以党建引领萃合力、文化浸润萃邻心、科技赋能萃智慧和生态共建萃美景四大维度,实现社区治理与物业服务企业深度融合,开展“物业+七助”精准服务,推动物业服务企业从基础管理到品质生活跃升。
实现从“带娃”到“育娃”的升级,是文萃社区在“一小”服务方面的一大创新。社区打造“小萃苗”之家,设立爱心托管班、“小萃苗”公益课堂和“小锦鲤课堂”,联合返家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开展团团暑托班、“利小团”寒假学堂,发放“争章护照”和“小萃苗特色章”,采用以小带大工作方法,带动中青年家长参与社区治理,从而实现了儿童带动家庭,家庭改变社区,形成共育共创的社区治理格局。
与此同时,文萃社区还坚持以滴灌式精准施策,深耕“向日葵成长计划”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实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服务模式,精准对接11名残疾、低保困境儿童需求,提供物质帮扶、学业辅导、心灵关怀和兴趣培养等服务,为辖区10名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伴“云陪”服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致力于让残疾、低保困境儿童如同向日葵般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而从养老到享老,则让文萃社区的老年人也深切感受到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变化。社区以助餐、助乐、助行、助医、助学“暖心五助”服务机制为有力抓手,不断优化文锦共邻·幸福里·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等阵地老年服务功能,聚焦老有所为,组建“银发唠嗑会”,退休党员、热心老人每日活跃在小区凉亭,以拉家常形式收集群众“急难愁盼”,让“充实脑瓜子、打开话匣子、锻造金嗓子、跳出舞步子、融入大圈子、生活有乐子”成为社区老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精神文化充盈的生动写照,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小区年轻人和学生下班放学晚,常赶不上日间照料中心的饭点……”一次唠嗑会上,居民随口一提的问题却被文萃社区党支部书记吴佳认真记在本子上,随后社区立即展开调研,社区食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营业时间至晚上9点,周末正常营业。截至目前,“银发唠嗑会”已累计收集助残服务、物业服务等各类意见建议41条,推动解决监控安装、助餐服务等问题16件,成为社区精准对接民生需求的“前沿阵地”。
距离食堂午餐开餐还有半小时,“文锦共邻·幸福里”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打饭窗口六大类、37种餐点色香味俱全,上方悬挂着清晰的价目表。70岁吕秀梅带着饭盒赶来,点了一份牛肉小炒、土豆丝、汤和米饭,享受60岁以上老人专属的“长者优享价”,只花了8元。“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又需要人照料,家里做饭成了大问题。”吕秀梅说,“社区食堂解决了大难题,饭菜种类多、价格实惠,我天天都来。”
据悉,“文锦共邻·幸福里”社区食堂每天专门供应5种适合老人的菜品,而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享受“长者优享价”基础上,还能再享八折优惠。在文萃社区像吕秀梅这样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共有165人,对其中行动不便的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社区提供 “点单式”送餐服务。“他们只需提前给网格员打个电话,工作人员送餐上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吴佳说。
文萃社区以“融活·萃服务”为核心,通过精治、育娃、享老和联建等多方面的精耕细作,持续提升社区服务品质。正如文萃社区党支部书记吴佳所说:“做好社区工作,就是社区工作者与群众协力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盼得着的期待’。”(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