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贺兰山下一处举世无双的壮美景观——
平旷的山前戈壁上,9座陵塔有序分布,以层峦叠嶂的贺兰山为背景,共同组成天人和谐、苍茫一体的西夏陵区。
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项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往事千年。走过这片古老土地,拂去层层历史烟尘,一段繁荣璀璨的历史被记起,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国被印刻。
雄山峻陵
20世纪30年代,一位德国飞行员在宁夏银川飞掠过贺兰山。山前的几个“土堆”兀然而现,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由得用相机记录下眼前奇景。
这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宁夏贺兰山时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几个当时人迹罕至、也无人知晓来历的“土堆”,正是如今为全世界瞩目的西夏陵。陵塔巍峨壮观,既显示着墓主人的高贵与尊严,又与恢弘的贺兰山形成了一种和谐庄重的壮美,反映着建造者高超的工程水平和谨严的营造理念。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经过调查,确认这处遗址就是建造于公元11至13世纪的西夏陵,并陆续发掘了6号陵等,取得大量考古认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介绍,西夏陵西北傍高山、东眺黄河,背山面水、地势高敞、面向开阔,这个区域洪水危害较轻、地质结构紧密、地下水位较深,为西夏陵选址提供了重要地理基础。
作为申遗项目的“西夏陵”,划定的遗产保护区近40平方公里,遗产缓冲区超400平方公里,规模十分宏大。它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还包括陵区出土的7100件馆藏文物与遗址上的大量建筑构件残件。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西夏陵总体保存情况良好,目前状态与德国飞行员当年拍摄的照片相比区别不大。这既与当地自然地理因素有关,更得益于中国多年来持续加强监测保护工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说。
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建立西夏陵整体保护格局,是申遗的第一步。
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启动;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作为申遗重点培育项目,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指导完成9座帝陵、43座陪葬墓保护工程,建立安防工程和监测系统,实施陵区防洪工程和环境整治,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开展土遗址保护科研并取得重要进展。
14年的艰辛工作,在此次申遗过程中得到普遍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从古老岁月中走来,巍巍西夏陵安然伫立,只待人们释读其中奥秘。
承唐仿宋
理解西夏陵,离不开对西夏历史的回溯。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史称西夏,延续近200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上,一件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的绿釉鸱吻十分显眼。作为西夏陵的一个建筑构件,它形体高大,既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鸱吻相似,又具有龙头比例更大、鱼尾分叉等方面的独创性。
绿釉鸱吻。(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从一个鸱吻,便可一窥西夏当时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细看西夏陵,这种“融汇”的造物比比皆是。
比如,西夏陵的选址借鉴北宋盛行的《地理新书》中陵墓选址山水形胜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陵墓择地的一般性原则;西夏陵在保持了唐宋以来陵城内置上宫的基础上,将供墓主灵魂生活起居之用的下宫以陵城内的陵塔代替;在陵城中轴线外,西夏陵以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北偏西的另一条轴线,融合了党项民族“鬼神居中”、以避鬼神的传统信仰。
在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看来,西夏陵的上述特点见证了西夏在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以及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
另一方面,西夏西控河西走廊、连通西域地区,东接黄土高原、连通中原农耕地区,正处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
“西夏陵学习自中原的减柱造、移柱造做法,以及中原本土未见的阙门、转角等处圆弧形造型等,充分展现西夏在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同滨说。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直接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正是“西夏陵”入选世界遗产的重要理由。
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西夏历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乍看是汉字,细看却不认识——在西夏陵,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残碑。这种文字形制和汉字相近,以汉字的字形和构造方法为基础,共有6000余字。
西夏文彩绘描金云龙纹灰砂岩残碑。(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西夏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认为,西夏文这一创造,充分说明西夏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贡献,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
史书记载,西夏的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等机构均借鉴宋朝设置,甚至连“开封府”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官衙名称也照搬,作为都城兴庆府的府衙。
“宋辽夏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农牧交错地带或农耕区,逐渐放弃传统游牧生活,开始转向农耕和半农半牧生活,这本身已是一种文化认同。”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说。
眼下,西夏陵进入游览旺季。游客们通过景区设置的透明复原示意图远眺,想象着当年陵塔上的木构建筑何等壮观,当年的西夏何等富饶。
向东更远处,黄河奔腾、穿城而过。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过包括西夏在内的无数王朝,见证着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
2024年10月10日在宁夏银川拍摄的西夏陵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宋辽夏金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西夏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史金波说,持续对西夏陵进行研究发掘,将有助于丰富西夏文物资料,填补历史研究空白,让人更懂何以中国。
如同一种召唤,成为世界遗产的西夏陵,正期待人们来此寻迹:中国历史如此鲜活、中华文明如此灿烂。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徐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