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煤业“捕碳能手”上天入地吃碳吐金-新华网

宁夏煤业“捕碳能手”上天入地吃碳吐金

2025-08-11 10:15:30
来源:宁夏日报

  8月10日,记者步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分公司CCUS项目区,视线即被高耸的工艺塔和与之紧密相连的两座银色球罐所吸引——这不是普通的储罐,它们是宁夏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的核心装置之一,源源不断地将捕集、提纯并深度压缩后的液态二氧化碳储存起来,输送给一辆辆装载液态二氧化碳的罐车,踏上循环再生的新旅程。

  “300万吨/年CCUS项目一期工程自实现满负荷运行以来,每天都有40多辆运输车有序排队装载二氧化碳产品。这套装置虽然不大,却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捕碳能手’,转动绿色未来。”甲醇分公司合成一车间技术员张铁民介绍。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中循环再利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煤化工项目集中,二氧化碳来源足、浓度高、易捕集,具有开展CCUS项目十分优越的碳源条件。

  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由宁夏煤业公司负责的“宁东基地碳源捕集工程”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负责的“长庆油区(宁夏)驱油封存工程”两部分组成,将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集后,由长庆油田进行驱油封存,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三期实施。

  2024年9月6日,该项目一期工程成功打通40万吨/年驱油级生产流程,产出合格驱油级液态二氧化碳;半个月后,成功打通10万吨/年工业级生产流程,产出合格工业级液态二氧化碳。目前,40万吨/年二氧化碳驱油封存工程日产液态二氧化碳1000吨左右;10万吨/年二氧化碳煤矿井下综合利用工程日产200吨产品,两套工程均实现满负荷运行。

  这座高效运转的“捕碳能手”,正将捕获的二氧化碳精妙地转化为资源。在长庆油田,宁煤输送的液态二氧化碳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绿色钥匙”;在羊场湾等矿井,它化身保障安全的“守护者”。

  这既是煤化工产业向“绿”而行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宁夏煤业践行链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里有变废为宝的“强链”实践:CCUS工程如同一座绿色枢纽,将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先进捕集液化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不仅强化了安全环保竞争力,更通过稳定输出驱油级二氧化碳产品,为区域能源安全贡献了力量。

  这里有补齐短板的“补链”突破:项目成功填补了煤化工产业链末端“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它并非简单处理废气,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在原有“煤炭—甲醇/油品”链条末端,补上了“碳资源化利用”这一缺失的生态链环,新增了驱油液体二氧化碳和工业二氧化碳两类产品线,直接提升了经济效益。

  这里还有跨界融合的“延链”探索:液态二氧化碳产品如同绿色触角,将宁夏煤业的产业影响力延伸至更广阔领域。作为“高效驱油剂”助力长庆油田提高采收率,实现了煤化工与油气开采两大高碳产业的低碳协同;深入矿区安全领域,为自有矿井提供高效灭火材料,保障安全生产。这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一条贯穿“捕集—运输—利用”的绿色产业链条的延伸,探索着“煤化工+CCUS+油田服务/矿用安全”的融合发展新业态。

  “减碳与发展同频共振,CCUS项目已成为驱动宁夏煤业以‘链式动能’锻造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宁夏煤业甲醇公司相关负责人为记者算出了一笔看得见的“碳”账:一期工程年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500万棵或30万辆轿车停驶一年,不仅带来了直接减排效益和新增产值,更通过打通跨行业资源循环通道,为传统能源企业赋予新动能。

  一条横跨煤化工、油气开采与矿山安全的绿色产业链,正依托CCUS技术在西北大地加速成型。展望未来,当这条“碳捕集动脉”全面建成,年减排量将达300万吨,其规模与技术示范效应将进一步夯实宁夏煤业在绿色低碳能源化工领域的重要地位,为全国的煤化工行业提供低碳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参考。(记者 丁建峰 实习生 陈帅)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