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赛”拼出共同富裕新图景-新华网

永宁县: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赛”拼出共同富裕新图景

2025-08-15 16:00:38
来源:永宁县委宣传部

  从当年“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干沙滩”,到如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金沙滩”——闽宁协作二十九载,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接力赛”,更是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到“造血”、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接过“接力棒”,用青春与担当续写“山海情”。

  以人才赓续“山海同心”的精神血脉,解锁“接力棒”里的“精神密码”。闽宁协作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赛”,其最核心的传承在于人才所承载的精神火炬。从1997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带着菌草技术扎根宁夏,到刚抵达永宁的第十四批援闽宁镇工作队队长表态:“我们要像前十三批援宁干部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真正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荧幕里的《山海情》长出新的年轮。”从早期“吊庄移民”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绿电小镇”的创新探索,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是“先富帮后富”的担当,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援宁干部们始终牢记“把他乡当故乡”,将福建的“敢闯敢试”“爱拼才会赢”精神与宁夏的“艰苦奋斗”“塞上江南”文化融合,形成了“山海同心、真抓实干”的“闽宁精神”。比如,扎根宁夏10年的福建企业家许上等,创办富贵兰实业有限公司,带动500多名当地妇女就业,让“在家门口挣到3500元”从梦想变成现实。正是一个个“老援宁人”的故事,不断成为“新援宁人”的精神坐标。

  从“输血”到“造血”的模式跨越,支撑“接力赛”中的“智力引擎”。闽宁协作的“接力赛”,关键是举措的创新。二十九年间,援宁干部们始终紧扣“福建所能、宁夏所需”,从“给钱给物”的“输血式”帮扶,转向“产业联动、人才支撑、市场对接”的“造血式”协作,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路。从1997年的菌草技术,如今,闽宁镇已经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田野乡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正在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从“互派挂职干部”到“科技特派员”,从“福建专家赴宁指导”到“宁夏干部赴闽学习”,人才交流始终是“接力赛”的“动力源”。比如,2021年以来,福建省先后选派127名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专技人才到闽宁镇对口支援。2022年,永宁县启动东西协作乡村振兴人才交流学习工作,共选派161名乡村振兴人才到厦门市研修学习。这些举措皆是通过人才“请进来”示范带动、“挂过去”增强本领的方式,推动东西部人才协作向纵深发展,为“造血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用“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幸福图景,解答“接力赛”后的“民生答卷”。闽宁协作这场“接力赛”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人才的持续投入与辛勤付出,实现民生福祉的显著改善,绘就了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壮美蝶变。援宁人才始终将“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他们扎根一线,从解决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到助力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让“移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群众”。从收入增长看,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24年的1.9万元,这背后是无数产业人才、创业人才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的结果。从生活改善看,移民群众住房条件的极大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如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等项目的涌现,让“留守妇女”实现“照顾家庭+挣钱养家”两不误,这些都凝聚着各类人才在民生领域的创新服务与精准帮扶。从生态变化看,葡萄酒产业产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闽宁镇“光伏产业”的兴起,均是新能源人才与产业人才协同发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例证。

  从“闽宁村”到“闽宁镇”,从“菌草”到“葡萄酒”,从“脱贫”到“共同富裕”,闽宁协作的“接力赛”还在继续。相信在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的努力下,“山海情”会更浓,“金沙滩”会更亮,“共同富裕”的图景会更美好。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