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大大小小的社区与村庄,红白理事会章程上墙、“零彩礼”荣誉证书闪耀、大棚里的农户笑声朗朗……这个以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文明升级的县区,如今正以“轻彩礼、重幸福”的婚嫁新风、“强产业、促增收”的发展动能、“农文旅、融合兴”的特色路径,成为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样本。
婚嫁新风:从“彩礼包袱”到“幸福台阶”
“金山银山,不如给儿女一座相爱相守的靠山;万紫千红,抵不过小两口脸上幸福的笑容。”走访古城镇新华桥村“黄河栖院”民宿时,老板闵桂芳向村民说着婚嫁的顺口溜,“我的民宿还是村上‘新红娘’志愿服务队的一个‘宣传站’,现在村上有打算办喜事的,都会先来我这拉家常,我也会给他们讲讲‘零彩礼’‘低彩礼’的典范,把移风易俗的政策宣传出去。”
如今这样的转变已经在利通区12个乡镇上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对婚丧事宜流程、礼金数额、酒宴规模等进行刚性约束,同时还吸纳老党员、新乡贤等组成红白理事会,对婚丧事宜实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
“我的三个女儿出嫁时彩礼均未超过3万元,省下的钱成了小家庭的创业启动金;去年儿子结婚时,亲家主动提出零彩礼办喜事,现在四个小家庭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身为村上“新红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村民余淑琴更是村里“低彩礼”嫁女的典范,“今年推行礼遇政策后,农资有补贴,租金有减免、创业有支持……彩礼平均降到6万多元。”
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利通区的“新红娘”志愿服务队由当初的1支发展到106支,服务触角遍布全区城乡。今年在志愿服务队的宣传引导下,全区已有480场婚宴成功“瘦身”。“讲排场不如讲文明、面子账不如里子甜”也成为了当地年轻人谈婚论嫁新风尚。
产业升级:大棚里的“文明课堂”与“致富密码”
观念的蝶变,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托举;利通区的产业振兴之路,正为文明新风注入持久动力。
又是一年大青葡萄收获季,走进在“零彩礼”示范户赵玉英家的的葡萄园时,她正和儿媳妇忙着招呼来采摘的游客。赵玉英由衷地说:“我们把省下的彩礼钱拿来盖大棚、种葡萄,家里日子过得像葡萄一样甜。”
“村里现有2000亩左右的大青葡萄,我们以产业带动宣传移风易俗,推出‘葡萄藤下话彩礼’的宣传方式,将葡萄种植产业与婚俗改革结合,倡导理性彩礼观念。葡萄和旅游年均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带动24户打造特色庭院,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不仅成为了‘致富果’更成为了婚嫁新风‘金名片’。”白寺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枝介绍说。
在古城镇新华桥村的灵芝生态园,村民余斌介绍说,这个集餐饮、住宿、采摘于一体的产业园,每年吸引8万余名游客,带动周边200多人就业。“以前村民比谁家彩礼高,现在比谁家大棚收成好、谁家门口游客多。”余斌朴实的话形象地道出了移风易俗的成果。
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三金”机制,近年新华桥村构建起了以稻米、有机蔬菜、特色瓜果等农产品为基础,灵芝八宝茶、灵芝果醋等深加工农产品为延伸,冷链储藏、电商营销为渠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发展链条。
而像这样依托基地创新打造“大棚里的文明实践点”,设立党员先锋岗、技术服务站和纠纷调解角,评选“文明种植户”“抱团发展、共促增收”的文明新风,时下成为利通区移风易俗与产业振兴齐头并进的鲜活注脚。
文化赋能:从“口袋富有”到“思想革旧”
在上桥镇牛家坊村民俗文化馆,展出的1万余件老物件构成了一部“看得见的历史”,四季不断地向外界展示着这个传统村落的华丽“转身”。
“这些老物件能让我想起以前的艰苦奋斗的日子,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看着节假日人山人海,我们村也成了画报上的样子。”村民金学梅说,“以前嫁女儿要凑齐‘三转一响’,现在孩子们领张‘零彩礼证书’比啥都骄傲”,旧习俗的不合理性与新风尚的进步性在文化浸润中自然显现。”
“移风易俗的本质是通过产业联动让社会治理有动力、有实效、有长效,通过文化赋能让文明新风有载体、有温度、有参与,这不能只靠干部讲,得让老百姓自己演、自己说。”上桥镇党委书记吴建林的话道破了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发展内核。
近年牛家坊村将新风尚融入“村晚”“百家宴”等日常文化惠民活动中,积极发挥“零彩礼”村干部家庭等先进典型示范效应,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宣传矩阵,使村民达成“幸福不靠彩礼撑,产业能筑致富路”共识,也让移风易俗从“别人的事”变成“自家的事”。
经济结构的转型重塑了村民的“面子观”。“现在村里人都比着干,有的建民宿,有的盖农家乐,生意好了,娃娃们的日子才能好。”油坊老板杨金龙说。
进入新时代,牛家坊民俗文化村以农耕文化为魂,三产融合为脉,市场需求为向,建成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多家星级农家乐、吴吃堡城、哈哈乐园、好吃街,初步构建起餐饮服务、休闲采摘、民宿接待、非遗文创的全产业链,打造形成了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旅游格局。
“去年牛家坊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66万元、2.68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多项荣誉。村民的口袋富了,只会在收益上加劲,彩礼上自然松了绑。”吴建林说。
近年通过创新实践“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模式,利通区结合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脉络,累计改扩建特色民宿180余家,培育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4家、特色产业示范村4个,牛家坊民俗文化村、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古城镇新华桥村等一批特色村落串点成线,让“田间地头”变身“流量势头”,也为培育文明乡风注入文旅活力。
如今的利通区,既有温棚里的丰收歌,也有露营地的小夜曲,更有新婚夫妇“零彩礼”“低彩礼”证书上的温暖印记,这个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的热土,正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在黄河岸边续写着文明新风促振兴的塞上诗篇。(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