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众多行政村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带动、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开展创新实践,成功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小店子村位于平罗县姚伏镇南部,因旧时过往的客商住宿小店而得名。近年来,这个村瞄准市场需求,打通产业上下游,调优粮食产业,让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4万元。今年,小店子村获批建设小麦单产提升技术示范园区,为小麦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铺路,既筑牢优质小麦品牌根基,更让农户尝到“产量品质双升、市场价格向好”的甜头。
“紧盯市场换思路、调结构,集体抱团,盘活用好攒下的‘家底’,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扎实实往前走。”小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哈学虎的经验之谈,正是近年石嘴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而这一逻辑的落地、生根、开花,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扶持与多部门的协同发力。
比如2025年初,石嘴山市工商联、民革市委会提出《关于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造血’功能的提案》,建议“从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机制、畅通农村人才流动通道等几方面破解难题,努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石嘴山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赵万志表示:“这个重点提案精准切中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症结,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将提案办理情况纳入年度重点督办事项,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全程跟踪推进。从调研情况看,市县区相关部门工作抓得实、成效好。”
据石嘴山市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志远介绍,针对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多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形成《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等专题报告,靶向制定扶持措施;同时,归纳总结出“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村企合作、三产融合、股份合作、资产租赁”六种发展模式,让不同条件的乡村都能找到适配的“致富路”。
在这六种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中,催生出了丰富多样的增收场景,平罗县黄渠桥镇五星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村里采用“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制种园区,一边与企业对接合作,一边向上对接协调,将闲置的校舍成功改造为农耕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还建设了农耕文化展示馆、烧烤廊道、采摘园、运动场等功能区,农旅融合为村集体经济增添活力。
“8月,我们制种园四期项目7座大棚竣工,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那座温棚也刚种上引进的无土栽培蓝莓。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有望超过80万元。”谈及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星村党支部书记闫占礼言语中透出自豪。从以前的贫困村庄,到如今连续4年成为宁夏种业博览会的分会场,村集体收入稳步提升,五星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类似多元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路径,而今已在石嘴山全市的行政村遍地开花:
惠农区李岗村通过建设121座小拱棚专注西甜瓜种植,成功打造“李岗西瓜”品牌;东永固村依托枸杞产业打造“杞梦田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998万元。
平罗县庙庙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7025亩承包土地入股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温室瓜菜种植业;城关镇合作村通过经营农贸市场、对外承包宾馆,实现村集体年稳定创收40万元……
这些探索不仅盘活了乡村资源、带动了村民就业,更让石嘴山市村集体经济的“蓄水池”越蓄越满。
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人才是“源头活水”。近年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头雁”支持,通过深入开展村书记轮训与农民培训,梳理后备人才库,培训343名大学生等人才,并将267名有任职意愿的储备人才聘到村内参与村集体事务管理,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布局,从资源闲置到高效利用,使得石嘴山市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村庄在产业发展中找准方向、在资源盘活中挖掘潜力、在人才培育中积蓄动能,正以蓬勃姿态迈向乡村振兴的新未来。




